何跃,1959年10月生,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教授,院长,历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第八届中国历史学会理事、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第八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世界现代史学会西南片区负责人、云南省历史学会副会长、云南省东南亚研究会副会长、云南省东南亚南亚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云南省教育厅第六届学术委员会委员、云南省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云南省人事厅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云南省教学名师、云南省高等学校名师工作室、云南省“云岭大讲堂”宣讲专家、第十五、十六、十七届云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委员会委员,云南师范大学首届教学名师、云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特聘教授、西南大学伊朗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浙江大学非传统安全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苏州大学老挝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云南省高校工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云南省教育系统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
主要先进事迹:
1、放弃多所国内名牌大学邀请,主动回到云南边疆工作。何跃教授从事教育工作30余年,敬业爱生,忠诚人民教育事业,树立崇高职业理想,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协同创新为己任。热爱云南边疆,献身云南事业。1993年硕士研究生毕业时,他放弃西南师范大学的留校,毅然选择回到云南师范大学任教,2002年6月复旦大学博士毕业时,再次放弃复旦大学的挽留,回到了云南师范大学,并多次拒绝多所211大学的盛情邀请,把学术发展和人才培养始终定格在云南师范大学。从普通教师成长为学院院长,他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先后担任《世界现代史》、《国际关系史》、《当代国际热点问题》、《东南亚南亚地缘政治概论》、《国际政治》、《世界民族》等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专业课程的教学,多年来一直为全校本科生开设校级公选课。真心关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公正对待学生,做学生良师益友。针对目前在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条件下,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如有的教师责任心不强,教书育人意识淡薄,缺乏爱心;有的学风浮躁,治学不够严谨,急功近利;有的教师对自己要求不严,言行不够规范,不能为人师表;个别教师甚至师德失范、学术不端,严重损害人民教师的职业声誉等问题,他始终坚持一名教师的职业操守和师德风范,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孜孜不倦,是学生的好老师;在学院的管理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事必亲躬,关心职工,是大家的好领导。用师德影响学生,用睿智提升学生,用大爱感动学生。每当得知学生中有身患绝症者或有学生遭遇车祸需要帮助,每当得知学生家里发生大的不幸或灾难,我都会暗中帮助。每当得知学生因失恋而萌发轻生念头时,他都会给予极大的关爱和开导,象对待自己的亲身孩子一样来帮助他们。
2、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乐观向上。2006年底,他查出患有结肠癌III期,在结肠癌切除手术后的六次化疗间隙,仍然坚持工作,给硕士研究生授课和指导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全身心投入到学院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上。2011年3月,他又做胆囊切除手术,出院后第2天就去呈贡校区的历史与行政学院上班。2011年11月,体检时,他又被查出患有甲状腺瘤,但他坚持不离工作岗位,在学院其他领导一再催促之下,才到云大医院做手术,手术后第三天就坚持出院到学院给学生上课。2014年5月,在给研究生上课时,他突发冠心病,含一把速效救心丸,靠着讲台坚持为研究生上完课,之后到医院做了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手术,手术后一个星期,又回到教学和管理岗位上。恪尽职守,甘于奉献,乐观而又积极地面对工作和生活。有团队精神和大局意识,做事光明磊落,身体力行,用真情感染青年教师,用学术精神带动青年教师,准确规划历史与行政学院的学科发展,把历史与行政学院从低谷带到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发展势头良好的学院。
3、教书育人,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坚持育人为本,立德树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因材施教,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严慈相济,教学相长,严谨治学,诲人不倦。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不拒绝学生的合理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社会担当能力。2002年以来培养学术性研究生、高教学术性研究生和历史学教育硕士共计138人,其中考取博士17人,1人硕士学位论文获教育部优秀教育硕士论文,1人获云南省优秀硕士论文,21人获云南师范大学和云南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积极指导本科生从事科研训练实践,其中指导本科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人文社会科学作品竞赛,获全国三等奖1项;指导本科生参加云南省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指导研究生获全国首届“小平科技创新团队”项目1项;指导研究生科研项目获教育厅研究生项目立项9项;指导本科生云南师范大学科研训练项目10项,其中优秀结题3项。秉持学术良知,恪守学术规范。尊重他人劳动和学术成果,维护学术自由和学术尊严。弘扬科学精神,团结合作,协同创新。在学术研究方面,他长期致力于中国西南边疆地缘政治与边疆安全、西南边疆境外流动人口与非传统安全等研究,中国西南周边国家安全环境与中国安全利益关系、中国西南边疆的非传统安全、中国与东盟经济安全合作以及南海问题与大国关系等方向形成特色。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西南边疆境外流动人口的区域管理与边疆安全——以云南为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的边疆及边疆治理理论研究》的子项目《当代中国边疆理论及边疆治理实践的回顾、反思与挑战》,主持教育部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云南沿边境地区跨境民族教育发展与边疆稳定研究》,主持云南省社科基地项目《云南跨境民族教育研究》,主持云南省统战部项目《云南跨境民族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主持云南省社会科学两院重点项目《缅甸“民主化”进程对中缅关系的影响及对策》等;主持云南省创新团队《云南沿边地区非传统安全》,是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重点站《云南跨境民族教育研究》首席专家,主持云南师范大学创新团队《中国西南边疆地缘政治与边疆安全》,主持云南师范大学本科精品课程《东南亚南亚地缘政治概论》和《当代东南亚热点问题》和研究生课程建设《东南亚南亚地缘政治研究》;在《世界经济与政治》、《现代国际关系》、《世界民族》、《东南亚研究》、《云南社会科学》等国内重要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10余篇,其中代表性论文有:《战后英国对缅甸山区民族的分治政策》,刊于《世界民族》2005年第6期、《战后缅甸脱离英联邦原因探析》,刊于《东南亚研究》2005年第4期、《非传统安全视角下的云南跨界民族问题》,刊于《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冷战后中国西南边疆的安全困境与安全治理》,刊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中南半岛地缘政治发展态势分析》,刊于《云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云南边境地区主要贸易口岸的境外流动人口与边疆安全》,刊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中国与中南半岛国家地缘关系分析》,刊于《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缅甸政局中的地缘政治因素》,刊于《东南亚纵横》2008年11期、《中国西南边疆境外流动人口的区域管理研究——以云南为例》,刊于《贵州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云南境内的外国流动人口态势与边疆社会问题探析》,刊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文化安全视角下的云南跨境民族教育问题》,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论桥头堡建设中的云南周边国家安全环境》,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冷战后东南亚地缘政治变化中的大国战略调整评述》,刊《世界地理研究》2013年第3期等;《非传统安全视角下的云南跨界民族问题》获2008年云南省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二等奖,《地区主义与跨界民族主义——论中国西南边疆跨界民族主义》获2010云南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三等奖,《文化安全视角下的云南跨境民族教育》获2012年云南省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三等奖、《东南亚南亚地缘政治学创新与实践》获云南师范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当代中国与中南半岛地缘政治理论与实践》获云南师范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4、服务社会。2009年以来,何跃教授7次受国侨办和云南省侨办委派,到缅甸的曼德勒、东枝、腊戌等地为缅甸华人讲授中国文化;3次到泰国清迈大学孔子学院和南坎大学为泰国学生讲授中国文化和中国的崛起与中泰关系的学术演讲;2次到柬埔寨金边大学和高棉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常年在云南沿边境跨地区从事田野调查,几乎走遍了云南边境地区的所有国门学校和边境口岸,深入边境乡镇了解境外流动人口的分布情况,跨境婚姻家庭和艾滋病家庭的生活状况,为边境地区的跨境民族讲授禁毒防艾知识,为跨境民族特困学生资助生活费,并多次购买学习用具给家境困难的跨境民族学生。心系云南边疆安全,为中央和云南省政府相关部门提交多份咨询报告。勇担社会责任,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类进步服务,传播优秀文化,普及科学知识。多年来一直作为云南省社科联“云岭大讲坛”的宣讲嘉宾,深入到云南高校和云南省玉溪市、楚雄市、普洱市、保山市、屏边县、文山县、河口县、勐腊县、安宁市等多个基层单位宣讲《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与中国的对策》、《云南桥头堡建设中的周边安全环境与对策》、《中国跨境民族与边疆安全问题》、《缅甸民主化进程中的中缅关系问题》等,受到广大听众好评。受公安部云南培训基地的聘请,为十省市公安局长、政委培训班,为公安部后勤总装备部培训班、云南省国保大队培训班等讲授专题讲座。受国家侨务办聘请为中国周边国家侨务工作者培训班讲授《中国跨境民族问题与边疆安全》。热心公益,服务大众,主动参与社会实践,自觉承担社会义务,积极提供专业服务。诚实守信,力戒浮躁,坚决反对滥用学术资源和学术影响。学为人师,为人师表,淡泊名利,志存高远。树立优良学风教风,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模范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引领社会风尚。言行雅正,举止文明。自尊自律,清廉从教,以身作则,自觉抵制有损教师职业声誉的行为。